
当中国官方媒体突然披露歼-10C在演习中模拟击落歼-20的消息时,全球军事观察家的雷达屏幕上都亮起了警报。这场看似普通的对抗演练,实则是解放军空军精心设计的技术宣言——它用实战化演练证明,在现代化作战体系支撑下,四代机照样能撕碎五代机的隐身外衣。但这场胜利背后,藏着远比表面战绩更复杂的战术密码和战略算计。 歼-10C(图1)作为中国现役最轻巧的单发战机,与重型五代机歼-20的对抗本应是一场不对等的较量。但演习中出现的KJ-500预警机和歼-16D电子战机,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 前者搭载的巨型相控阵雷达能在数百公里外捕捉隐身目标的微弱信号,后者释放的电磁迷雾则能让歼-20的先进传感器暂时失明。这种"预警机+电子战机+战斗机"的铁三角组合,本质上是用体系优势对冲技术代差,与美军"杀伤网"概念异曲同工。 值得玩味的是,这种战术恰好打在隐身战机的软肋上——F-22或歼-20这类空中幽灵最怕的,从来不是敌机的雷达,而是地面反隐身雷达与空中预警机构建的立体探测网。 解放军空军显然深谙此道。过去五年间,歼-20(图2)机队频繁扮演假想敌部队,与歼-16、歼-10C展开数百次对抗。这种训练模式直指现代空战的核心矛盾:当隐身战机扩散已成定局,如何用现有装备构建反制手段? 中国选择用"以体系代平台"的思路破局。就像此次演习展示的,即便歼-10C的机载雷达无法独立锁定歼-20,但通过数据链共享KJ-500的探测信息,照样能引导导弹发起致命一击。这种打法本质上把单机对抗升级成了系统对抗,而现代战争恰恰是体系效能的比拼。 但这场胜利需要打上星号。演习设定中,歼-20似乎被剥夺了"斩首"预警机的机会——这在实际战场几乎不可能发生。美军红旗军演的数据显示,F-22对抗E-3预警机的胜率高达92%,因为预警机这类高价值目标永远是隐身战机的优先猎杀对象。 更现实的推演可能是:歼-20在超远距离发射PL-15导弹敲掉KJ-500后,失去体系支撑的歼-10C将立即沦为待宰羔羊。中国军方显然清楚这点,所以特意强调这是"特定条件下的战术验证",而非否定隐身战机的价值。 这场演练的真正妙处,在于它同时服务着内外两个战略目标。对内,它给四代机部队注入对抗隐身战机的信心,避免形成"唯装备论"的思维惰性;对外,则巧妙地为歼-10C的出口造势。要知道,就在演习消息公布前三个月,歼-10C刚在模拟对抗中"击落"印度空军的阵风战机(图3)。 这一连串动作明显在向潜在买家传递信号:买不起F-35没关系,中国能提供性价比更高的反隐身解决方案。德黑兰和开罗的军购官员们,此刻恐怕正在重新计算采购清单上的数字。 隐身与非隐身的博弈正在改写空战教科书。美国海军早已让EA-18G"咆哮者"电子战机在演习中"击落"F-22,俄罗斯则用米格-35搭配"集装箱"超视距雷达探索反隐身路径。中国此次演练的特殊价值在于,它验证了中等强国也能用现有装备构建有效威慑——只需将预警机、电子战和导弹技术进行创造性组合。 这种思路对军费有限的国家极具诱惑力,毕竟不是谁都负担得起上百架F-35的账单。 总之,中国空军正在证明,决定胜负的从来不是单一武器的代际标签,而是如何把不同代际的装备编织成有机整体。这种能力,或许比隐身技术本身更值得警惕。


宏赢策略-正规实盘股票配资公司-证券配资的条件-股票配资网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